作者:高 峰
破解城市發展中“千城一面”的問題,僅靠幾棟標志性建筑是不夠的,需要政府、專業機構共同行動,把歷史文化資源、生態環境資源和專業智力資源結合起來,形成新型城市發展模式,這樣才能打開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千城千面”需要“中國風”
1950年2月,梁思成與陳占祥向中央政府提交《關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建議在北京舊城之外另建國家行政中心,而把北京作為古都及歷史文化名城整體保護下來。
最終,北京的舊城還是遭到了破壞,傳統特色也無法再現。
美國建筑師伊利爾·沙里寧說過,“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因為城市最能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文化魅力。城鎮化、現代化不等于大拆大建、不等于“千城一面”,城市建設中,我們需要的是對歷史與文化的尊重,需要“中國風”。
在神州大地刮起“中國風”,需要處理好兩對關系。
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關系。伴隨著城市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不同地區傳統建筑的神韻、形態和功能也隨之展現出豐富的變化。傳統建筑必須與時代特征結合,把傳統文化、地域文化融于現代建筑中,這是傳統建筑的現代化,也是對傳統文化的揚棄。揚棄不等于拋棄,由于西方文化的滲透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許多極富地方特色的建筑、街區被重復堆砌的鋼筋水泥和千篇一律的花壇草坪所取代,無疑,這是對傳統文化的拋棄。城市規劃、城鎮化建設中,我們需要在城市文化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使其更符合時代需要,獲得公眾和投資者的青睞,形成符合實際、各具特色的城市發展模式。
生態環境與人工因素的關系。2014年出臺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強調城市建設要注重生態文明,減少對自然的干擾和損害,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不容懷疑的是,所有城市的生態環境、自然風光都是不同的,本來我們可以好好利用,順應和尊重富有特色的自然因素,創造自然與人工相結合的美好環境。但是許多城市偏要鏟平山丘、填平湖泊,每天都在產生大量的人造景觀,千篇一律的大廣場、大綠地層出不窮。城市建設與發展過程中,我們需要把城市當作工藝品小心雕刻,突出山水城市自然生態特色,強調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的協調發展,“因材施教”,塑造個性化城市。
“千城千面”需要專業參與
在現行的城市規劃決策體制下,往往是政府部門說了算,因為他們掌握了大量的資源。隨著城市規劃前沿理論的不斷發展,政府部門又由于種種限制,不能集中大量的規劃專業人才,城市規劃理念較落后,不同城市間的規劃又互相模仿,導致城市規劃不夠科學且風貌相似。
在城市規劃與建設中,我們需要建立政府規劃部門與專業機構的合作交流平臺,讓專業機構參與城市規劃,為政府部門決策提供科學的咨詢,這樣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才能將科學而富有特色的城市規劃設計切實有效地落實到城市形態上。
專業機構可以通過三種途徑來參與城市規劃設計。
一是政府規劃部門出資邀請專業機構參與制定城市規劃,這是較淺層次的企地合作模式。專業機構憑借其城市規劃、城市設計等方面的知識積累與技術權威,為政府決策、規劃管理和開發建設提供城市設計和城市運營方面的咨詢服務,但由于咨詢過程中缺少經驗傳授和連續性,合作只能停留在較淺的層次。
二是專業機構選派專家進行技術支援,既可以采取干部掛職擔任政府規劃、建設部門的領導職務,也可以擔任城市首席風貌師、首席規劃師等創新型職務。專家支援工作,可以使專業技術更好地參與到城市整體規劃、重要街區、重要景觀等核心項目設計中去,提高當地城市規劃、城市設計項目審查水平;通過經驗的交流與傳授,幫助當地干部理順工作方法,提高當地城市規劃編制、決策與實施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專業機構與政府進行全方位、高層次的戰略合作,不僅選派專家或者專家團隊進行掛職,同時在人員培訓、項目合作、決策咨詢、課題研究等方面開展全面深度合作。這樣的合作模式拓展了企地合作領域,促進規劃設計技術力量與地方的規劃管理、城市建設緊密結合,為規劃機構培養骨干人才、促進地方發展提供了較高層次的智力支持。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深度挖掘提煉城市文化特征和文化特色,將其充分融入城市規劃設計之中,從根源上突破“千城一面”。
(作者系中國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秘書長、中國科學院教授、科普作家)
來源:《建筑時報 》